本文目錄一覽:
- 1、golang 方法返回的結構體為什麼取不到地址?
- 2、golang 返回值是bool值怎麼判斷
- 3、golang-redis系列——返回值助手函數(二)
- 4、golang函數返回值是結構體值的時候,為何不能對成員賦值呢?
golang 方法返回的結構體為什麼取不到地址?
golang方法(method)返回值提取結構體(struct)取不到地址的原因是,①返回值並沒有保存到變量中,返回值本身只是臨時保存在程序運行的堆棧的某個不確定位置,不能取地址;②實參取地址用的操作符是是,而形參聲明變量類型為指針,需要地址值用的才是*;③聲明形參為指針的參數的實參只能為地址值。
故先把修改後的代碼列出,修改要點是把“*NewPerson1().Speak()”改為“var b=NewPerson1();(b).Speak()”,同時把“NewPerson2().Speak()”改成“var a=NewPerson2();(a).Speak()”,代碼列出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PersonA struct{
name string
}
func (p *PersonA) Speak () {
fmt.Println ( “person speak” ,p.name)
}
func (p PersonA) Walk ( ){
fmt . Println ( “person walk”,p.name)}
func NewPerson1()(p PersonA){
return PersonA{“new Person1”}}
func NewPerson2()(p PersonA){
return PersonA{“new Person2”}}
func main () {
var a=NewPerson2 (); (a).Speak ();
a .Walk ();
fmt. Println (“——————–“) ;
var b=NewPerson1 ();(b).Speak ();
b.Walk ()}
go代碼調試效果
關於指針變量的使用這一點go語言和其他有指針的程序語言如c語言是一樣的,從來只有返回值為地址/指針,而從沒有在賦值前給返回值取地址這種運算,類似的錯誤晚點再整理。
不一樣的是,go語言更簡單go語言函數可以使用結構體或者結構體的指針(pointer)以傳遞結構體參數,而且和c語言不一樣的是,go語言沒有區分結構體指針和結構體訪問成員的運算符,go語言只有“.”適用於兩種情況,而沒有c語言為結構體指針專門準備的“-”運算符。
可以使用結構體指針,作為結構體的方法的參數以指代自身嗎,
golang 返回值是bool值怎麼判斷
用斷言,請參考以下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IsNegtive(i int) bool {
if i 0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func main() {
var result interface{}
result = IsNegtive(-10)
_, ok := result.(bool)
if ok {
fmt.Println(“this is boolean value”)
} else {
fmt.Println(“this is not a boolean value”)
}
}
golang-redis系列——返回值助手函數(二)
從上一節的內容可知,Do() 和 Receive() 等方法的返回值,除了 error 外,是一個 interface{} 類型的返回值,因此當我們的複雜操作返回的不是基本數據類型時,就需要我們自己解析返回值,例如,當我們利用 HMGET 方法獲取一批返回值時,就需要對返回結果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由於返回值是多條數據,因此需要先將 reply 轉成 []interface 類型,然後在遍歷結果時在分別轉成 []uint8 (byte數組), 最後再轉成 string 類型。
隨着我們操作複雜度,數據解析的工作量也會非常大,(lua 腳本的使用,會使結果的解析更為複雜,因為可能存在多種類型的結果一起返回的情況,lua 腳本相關的內容會在下一節介紹)。
redigo 包中的返回值助手函數的存在,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完成這些枯燥繁瑣的數據解析過程。
返回值助手函數相關源碼路徑為 github.com/gomodule/redigo/redis/reply.go 提供的主要方法如下:
上述返回值助手函數的具體使用,應該依據具體的命令進行選擇。如果大家還記得上一節介紹的 Redis 基本數據類型,可能會有些疑問,對於 redis 來說,其數據據存儲本質都是 []bytes, 為什麼可以解析出 Int、int64、float等類型的數據呢?
我們以 Float64() 為例進行說明,具體源碼如下:
其實,返回值助手函數是將 []byte 類型的原始數據,利用 strconv.ParseFloat(string(reply), 64) 轉換成了 float64類型,因此在我們使用過程中返回值助手函數的選擇,應該基於業務和實際存儲的數據格式為依據。我們以第一小節的示例為例,看返回值助手函數如何降低我們的工作量,具體如下:
除了使用返回值助手函數對上述固定結構的結果進行解析外,redigo 包還提供了一個 Scan()函數用於解析自定義的複雜數據結構,我們依然以上一個示例進行說明,具體示例如下:
如果返回結果為結構化切片,也可以使用 canSlice() 方法,從而簡化 loop 處理的部分,具體示例如下:
通過上述的示例,我們介紹了 scan 函數的基本用法,但是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嗎,為什麼數據寫入時,value 的類型為 []int64 但是讀取時只能按照 string 類型讀取呢。這是因為 Redis 底層存儲的數據本質都是 string 類型,。 無論是 HMSET 還是 MSET 最終都只能按照 string 類型讀取,因為其本質都是 hash 結構,不同之處僅在於 HMSET 是嵌套的 hash類型。 因此,[]int64 數據在寫入階段,就已經被自動處理為 []byte,寫入 redis 之後,len 和 類型 屬性會丟失。
如果強行按照 []int64解析將出錯:
如果 value 必須以結構化的數據存儲,那麼可以提前對要寫入的數據進行編碼,例如 json、protobuf 等,取出後再進行解碼獲得原始數據。
golang函數返回值是結構體值的時候,為何不能對成員賦值呢?
1,右值不可賦值
2,函數返回的是右值
getTest()是右值,結構體整體都是右值,右值不可賦值
getTestPoint()返回當然也是右值,但只有指針是右值,即你不能給返回的指針賦值(例如:getTestPoint() = nil),但是可以給指針指向的結構體成員賦值(就像你代碼里那樣)
有右值自然就有左值,左值是可被賦值的,例如
t := getTest() //getTest() 返回的右值,賦值給左值t
t.test = 1,左值可被賦值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5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