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Python編程中,len()
函數是一個經常使用的內置函數。它常用於獲取列表、元組、字符串等的長度。但是,隨着Python應用場景和需求的不斷擴大,len()
函數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
正文
一、獲取列表、元組、字符串等的長度
len()
函數最基礎的應用,莫過於獲取列表、元組、字符串等的長度。例如:
list1 = [1, 2, 3, 4, 5]
tuple1 = ('a', 'b', 'c', 'd')
str1 = 'Python'
print(len(list1)) # 5
print(len(tuple1)) # 4
print(len(str1)) # 6
這種用法非常簡單,也很好理解。返回值為對象的元素數量。
二、獲取字典元素的數量
雖然字典不是序列對象,但也可以使用len()
函數獲取其元素數量。例如:
dict1 = {'a': 1, 'b': 2, 'c': 3, 'd': 4}
print(len(dict1)) # 4
字典長度指的是其中元素的數量,而不是鍵的數量。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字典長度為4。
三、獲取集合、字節串等的長度
除了上述對象之外,len()
函數還可以獲取集合、字節串等的長度。例如:
set1 = {1, 2, 3, 4, 5}
byte1 = b'Python'
print(len(set1)) # 5
print(len(byte1)) # 6
和列表、元組、字符串的用法類似。
四、自定義對象實現len()
函數
除了Python內置對象之外,自定義對象也可以實現len()
函數。只需要在類中添加一個名為__len__()
的方法即可。例如:
class Book:
def __init__(self, pages):
self.pages = pages
def __len__(self):
return self.pages
book1 = Book(1024)
print(len(book1)) # 1024
上面的例子中,定義了一個Book
類,並在其中實現了__len__()
方法。此時,len()
函數就可以返回該對象的長度了。
總結
len()
函數作為一個Python內置函數,使用廣泛。通過本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len()
函數的使用和實現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實際開發中,讀者可以結合自己的需求使用len()
函數,從而提高代碼的簡潔性和可讀性。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5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