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隆過濾器介紹
布隆過濾器,又稱為Bloom 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Burton Howard Bloom)提出的一種空間效率極高的隨機數據結構,用於判斷一個元素是否在集合中。布隆過濾器可以用於快速判斷一個元素是否在一個大集合中,其優點在於空間效率和查詢時間都比一般的算法要好的多,缺點是有一定的誤識別率和刪除困難。由於誤判率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並且布隆過濾器不需要存儲元素本身,而是存儲元素的哈希值,因此在一些需要過濾重複、查詢速度要求較高的場景中被廣泛使用。
二、布隆過濾器原理
布隆過濾器的核心思想是用一個二進制向量和一系列哈希函數來表示一個集合,在添加元素時,將元素進行多次哈希得到一系列哈希值,然後將對應的二進制向量上的元素都置為1。因為不同元素可能哈希到相同的位置,所以可能會有哈希衝突,但只要哈希函數設置得合理,衝突的概率非常小,可以通過控制二進制向量的大小和哈希函數的個數來控制誤識率。
在查找元素時,將元素進行多次哈希,然後查詢相應的二進制向量上的元素是否都為1,如果不都為1則元素一定不在集合中,如果都為1,則元素可能在集合中,需要進一步檢查。
三、布隆過濾器代碼示例
class BloomFilter: def __init__(self, size, hash_num): self.size = size self.hash_num = hash_num self.bit_array = [0] * self.size def add(self, s): for seed in range(self.hash_num): result = self.hash(s, seed) self.bit_array[result] = 1 def lookup(self, s): for seed in range(self.hash_num): result = self.hash(s, seed) if self.bit_array[result] == 0: return "Nope" return "Maybe" def hash(self, s, seed): result = 0 for c in s: result = result * seed + ord(c) return result % self.size
四、布隆過濾器應用場景
布隆過濾器廣泛應用於一些需要過濾重複、查詢速度要求較高的場景中。下面是一些常見的應用場景:
- 網頁黑名單查找:將所有已經確定是惡意網站的 URL 存儲在布隆過濾器中,每當一個新的 URL 被訪問時,只需要檢查是否在布隆過濾器中即可。
- 爬蟲去重:在爬取網站時,經常會遇到相同的重複網頁,可以將網頁的 URL 存儲在布隆過濾器中,每當一個新的 URL 被爬取時,先檢查該 URL 是否在布隆過濾器中,如果不在,則將 URL 存儲在布隆過濾器中,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 消息路由:在分布式系統中,經常需要根據某些條件將消息路由到不同的節點處理,可以將條件哈希成一個數字,然後通過布隆過濾器來判斷該數字是否在某個節點內,從而實現消息的路由功能。
五、總結
布隆過濾器是一種空間效率極高、誤識率可控的隨機數據結構,通過在二進制向量中存儲元素的哈希值來判斷元素是否在集合中。布隆過濾器在一些需要過濾重複、查詢速度要求較高的場景中被廣泛使用,如網頁黑名單查找、爬蟲去重、消息路由等。在使用布隆過濾器時,需要根據誤識率和數據集大小進行相應的設置,避免誤判和漏判。
原創文章,作者:HMGD,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4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