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ython中,norm.ppf函數是用來幫助我們進行正態分布的逆函數計算。這個函數非常重要,因為正態分布在數據科學和統計學中非常常見。在此文中,我們將詳細介紹norm.ppf,包括其語法、使用方法和用例。
一、語法
scipy.stats.norm.ppf(q, loc=0, scale=1)
norm.ppf有3個參數:
- q:所需計算的概率。 取值範圍必須在0和1之間。這個值是一個小數,代表着我們關心的分布中的一個累積比例。
- loc:代表分布的平均值(記為μ),默認值為0。在正態分布中,數據點分布在平均值周圍。
- scale:代表分布的標準差(記為σ),默認值為1。標準差是數據離平均值的距離的平均值。
二、使用方法
我們可以通過調用norm.ppf函數來得到給定分布中一個特定累積比例對應的值。
from scipy.stats import norm # 將累積比例0.025傳遞給norm.ppf函數,輸出對應於正態分布的值 norm.ppf(0.025)
輸出:
-1.9599639845400545
這意味着,在標準正態分布中,將有約2.5%的機會隨機選擇小於 -1.96的數值。
三、用例
用例1:計算正態分布中的臨界值
在統計學中,我們通常需要找到臨界值。 臨界值是一個數值,它將把一個分布中的數據分成兩部分。 如果一個觀察結果落在這個值的某一側,我們將不得不拒絕一個假設並假設替代方案。
假設我們有一個數據集,其中平均值為100,標準差為10。 我們想找到這個分布中的臨界值,通過將數據分成兩個部分,我們將在一個95%的置信水平下取得一個區間範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關心右側的區域,因為我們只需要找到我們可以確定的最高邊界。
from scipy.stats import norm # 標準正態分布臨界值的值 critical_value = norm.ppf(0.95) # 計算樣本數 sample_size = (critical_value * 10) + 100 # 在95%置信水平下估算平均值和標準差 est_mean = 100 est_std = 10 / (sample_size ** 0.5) print("臨界值={}".format(critical_value)) print("最小樣本數={}".format(sample_size)) print("估算的平均數={}".format(est_mean)) print("估算的標準差={}".format(est_std))
輸出:
臨界值=1.6448536269514722 最小樣本數=116.44853626951473 估算的平均數=100 估算的標準差=0.9333416062212613
這意味着,如果我們選擇的樣本人數> 116人,則我們可以說我們有95%的把握說樣本的真實平均數將會高於100。
用例2:使用loc和scale參數調整正態分布
可以使用loc和scale參數來調整正態分布的形狀和位置。loc參數平移分布,而scale參數水平拉伸/縮小分布。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這些參數來調整正態分布。
from scipy.stats import nor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創建正態分布 mu, sigma = 0, 0.1 s = np.random.normal(mu, sigma, 1000) #創建兩個不同的分布 s1 = norm.ppf(np.random.rand(1000), loc=-2, scale=1) s2 = norm.ppf(np.random.rand(1000), loc=1, scale=2) #創建軸對象 ax = plt.subplot(1, 1, 1) #在軸上繪製histogram正態分布 plt.hist(s1, bins=30, alpha=0.5, density=True, color="navy") plt.hist(s2, bins=30, alpha=0.5, density=True, color="fuchsia") #顯示圖像 plt.show()
輸出:
上圖顯示了兩個不同的正態分布,它們都使用了不同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這被用來調整分布的位置和形狀。
結論
在Python的數據科學和統計學領域中,norm.ppf是一個重要的函數,因為它允許我們計算正態分布中的特定概率值對應的數值。這些特定的操作使得norm.ppf函數在分析和預測數據時非常有用。
原創文章,作者:NKHT,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3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