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NodeJS什麼都能做,為什麼還要JAVA
只要不涉及大量計算,理論上JAVA能做的Node.JS幾乎都能做,但“理論上能”和“能”是兩回事。就如同能搬起一塊磚,理論上就能蓋一座樓。。但實際操作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蓋樓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每種問題,都要有不只一種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遇到什麼問題,都僅靠一個非阻塞的異步IO就可以解決的。該如何實現跨線程訪問?什麼樣的情況可能會產生內存泄露?用什麼手段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答案不是憑空就出現的,對於一個新平台,要經過反覆的試驗,踩過數不清的坑,再填平這些數不清的坑,才可以真正的蓋出一座大樓。。。。有些問題被封裝起來了,你似乎不需要懂它的原理,只要調用一個函數就可以做一些事,被封裝的問題,可以假裝沒看到,它並不是不存在。蓋到第三層,你可以不考慮它。。。蓋到第五層,也許樓就塌了。
Node.JS或許終有一天,可以做到JAVA能做到的一切。。。。但那可能是十年以後的事情,而不是今天。目前唯一有潛力挑戰JAVA的是.Net Core,因為它已經證明了自己可以像JAVA一樣,獨自蓋起一座大樓。。。Python也已經長大了,但受動態語法限制,它的樓是蓋不高的。。。至於NODE嘛,可以通過使用TS,避開動態語言的劣根性。但歸根結底,想挑戰Java還太嫩了,今天只是個剛能勉強搬起一塊板磚的兒童。
coreos下怎麼搭建nodejs環境
node.js 是有windows實現版本的,請到它的官網node.org下載。有兩種 exe和msi都可以使用。 下載後安裝和正常軟件安裝一樣。使用方法: 在開始菜單打開,選擇 Node.js command prompt ,它自動幫你加入了環境變量,直接可以使用 node 和npm命令。…
如何一體化一個NodeJs的MVC開發框架
本框架適合使用NodeJs進行web開發的MVC框架模式,本框架使用了express框架作為nodejs的web開發支撐,使用mysql作為數據庫開發源,下面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如何利用本框架進行一個簡單的web應用開發。當然本框架並非官方,也並非專業設計,希望開發者共同來把本框架設計好,以便我們可以在國內實現一個NodeJs的Web開發框架。
一、項目文件夾介紹
項目文件夾主要是根據傳統的MVC設計模式,設計出來的框架。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二、 入口文件介紹
本框架的入口文件為index.js,該入口你可以添加多種全局靜態變量,例如你所需要的各個文件夾路徑,以及一些模塊。
舉例如下:
//========================全局變量定義===============================
global.BASE_DIR = __dirname;
global.APP = global.BASE_DIR + “/application/”;
global.CON = global.APP + “/controller/”;
global.CORE = global.APP + “/core/”;
global.MODEL = global.APP + “/model/”;
global.CONF = global.BASE_DIR + “/conf/”;
global.log = global.BASE_DIR + “/log/”;
global.PUBLIC = global.BASE_DIR + “/public/”;
global.VIEW = global.BASE_DIR + “/view/”;
/**
modules引入
*/
global.express = require(‘express’);
global.sio = require(‘socket.io’);
global.fs=require(‘fs’);
global.path = require(‘path’);
global.url = require(‘url’);
global.parseCookie = require(‘connect’).utils.parseCookie;
global.MemoryStore = require(‘./node_modules/connect/lib/middleware/session/memory’);
global.Session = require(‘./node_modules/connect/lib/middleware/session/session’);
global.sys = require(‘util’);
代碼2-1:index.js
在index.js中你需要將你所有的文件夾路徑、模塊使用全局變量進行替換,該方法的優勢在於,避免用戶在編碼中引入過長的文件路徑,只需要使用簡單的變量進行替換。
urlResolve = require(CORE + “url_resolve”);
urlResolve.getActionInfo();
代碼:2-2:路由處理邏輯
本代碼包含進邏輯處理類,同時應用邏輯處理類中的getActionInfo方法,創建服務器,並且處理url請求邏輯。
如何選擇nodejs和iojs
Node.js項目的由來:
談到Node.js的由來,不可避免要聊到它的創始人Ryan Dahl。在2009年時,服務端JavaScript迎來了它的拐點,因為Ryan Dahl帶來了Node.js,在那之後Node.js將服務端JavaScript帶入了新的境地,大量的JavaScript在GitHub上被貢獻出來,大量的JavaScript模塊出現,出現了真正的繁榮。
Node.js不是憑空出現的項目,也不是某個Web前端工程師為了完成將JavaScript應用到服務端的理想而在實驗室里搗鼓出來的。它的出現主要歸功於Ryan Dahl歷時多年的研究,以及一個恰到好處的節點。2008年V8隨着Chrome瀏覽器的出世,JavaScript腳本語言的執行效率得到質的提升,這給Ryan Dahl帶來新的啟示,他原本的研究工作與V8之間碰撞出火花,於是帶來了一個基於事件的高性能Web服務器。
io.js的開放管理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不再有Gatekeeper。取而代之的是TC(Technical Committee),也就是技術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基本上是由那些有很多代碼貢獻的core contributor組成,他們來決定技術的方向、項目管理和流程、貢獻的原則、管理附加的合作者等。當有分歧產生時(如引入feature),採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簡單原則。基本上原來由一個人擔任的Gatekeeper現在由一個技術委員會來執行。如果要添加一個新成員為TC成員,需要由一位現任的TC成員提議。每個公司在TC中的成員不能超過總成員的1/3。
引入Collaborators。代碼倉庫的維護不僅僅局限在幾個core contributor手中,而是引入Collaborators,也就是合作者。可以理解為有了更多的core contributor。
TC會議。之前的的溝通方式主要是分布式的,大家通過GitHub的issue列表進行溝通。這種模式容易堆積問題,社區的意見被接受和得到處理取決於core contributor的情況。io.js會每周舉行TC會議,會議的內容主要就issue討論、解決問題、工作進展等。會議通過Google Hangout遠程進行,由TC贊同的委任主席主持。會議視頻會發布在YouTube上,會議記錄會提交為文檔放在代碼倉庫中。
原創文章,作者:BMEK,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3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