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A模型結果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即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數據降維方法。PCA用於將高維數據壓縮到低維空間,以使得數據佔用更小的空間,同時保留數據的主要信息。
在使用PCA模型時,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後,通過矩陣計算,我們可以得到PCA模型的結果,包括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每個變量在不同主成分中的權重,以及降維後的數據矩陣。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scaler = StandardScaler() data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ca = PCA() pca.fit(data_scaled) print("PCA results:") print("Explained variance:", 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print("Principal components:", pca.components_) print("Transformed data:", pca.transform(data_scaled))
二、PCA模型如何看貢獻度
PCA模型的主成分方差貢獻率表示每個主成分能夠解釋的數據變化比例,可以用來評估主成分的重要性。通常,保留方差貢獻率累計達到80%以上的主成分即可。可以通過繪製主成分方差貢獻率的累計曲線,來進行評估。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plot(np.cumsum(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plt.xlabel("Number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plt.ylabel("Cumulative explained variance") plt.show()
三、PCA模型分析
通過分析PCA模型結果,我們可以得到每個變量在不同主成分中的權重,以及主成分與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可以繪製出主成分與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矩陣。相關性較高的變量,將會在相同或相近的主成分中被捕獲。
plt.matshow(pca.components_) plt.xticks(range(len(variable_names)), variable_names, rotation=90) plt.colorbar() plt.show()
四、PCA模型橫坐標
PCA模型的橫坐標通常為主成分,也可以是原始變量。主成分作為橫坐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主成分之間的相關性。原始變量作為橫坐標,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變量與主成分之間的關係。
五、PCA模型參數
PCA模型的參數包括主成分數量,旋轉方式,標準化方式等。默認情況下,PCA僅會生成與原始變量數量相同的主成分。
pca = PCA(n_components=3, svd_solver='full') pca.fit(data_scaled)
六、PCA模型怎麼驗證
驗證PCA模型時,可以使用留一法或k折交叉驗證法。留一法是指將其中一個樣本作為測試集,其餘樣本作為訓練集。k折交叉驗證法是指將數據分成k份,每份輪流作為測試集,其餘作為訓練集。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LeaveOneOut, cross_val_score loo = LeaveOneOut() scores = cross_val_score(pca, data_scaled, y, cv=loo) print("Accuracy: %0.2f (+/- %0.2f)" % (scores.mean(), scores.std() * 2))
七、PCA模型驗證參數
PCA模型驗證的參數包括模型準確率、精度、召回率、F1分數等。可以通過混淆矩陣對模型進行評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y_pred = pca.predict(data_scaled) conf_matrix = confusion_matrix(y, y_pred) print(conf_matrix)
八、PCA模型分析圖
可以通過繪製PCA模型結果的散點圖,來觀察數據在不同主成分中的分布情況。可以根據散點圖,來進行類別間的區分或異常點的檢測。
plt.scatter(pca_df['PC1'], pca_df['PC2']) plt.xlabel("PC1") plt.ylabel("PC2") plt.show()
九、PCA模型有哪些選取
在使用PCA模型時,需要選取主成分的數量。可以通過觀察主成分方差貢獻率累計曲線,來確定主成分的數量。另外,還可以使用PCA的自動選取功能,來選取最優的主成分數量。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make_pipeline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pca = PCA() pipe = make_pipeline(scaler, pca) param_grid = {'pca__n_components': range(1, len(variable_names)+1)} grid = GridSearchCV(pipe, param_grid=param_grid, cv=5) grid.fit(data) print("Best parameters:", grid.best_params_) print("Best score:", grid.best_score_)
原創文章,作者:IOBL,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3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