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如何查看MySQL佔用的內存都用在哪了
- 2、mysql 如何分配內存
- 3、如何查看mysql數據庫連接數和內存佔用
- 4、如何查詢mysql里某張表所有記錄所佔內存
- 5、mysql數據庫服務器一般多少內存
如何查看MySQL佔用的內存都用在哪了
:如何查看MySQL佔用的內存都用在哪了 1、查看物理CPU的個數 [root@MysqlCluster01 ~]# cat /proc/cpuinfo |grep “physical id”|sort |uniq|wc -l 1 2、查看邏輯CPU的個數 [root@MysqlCluster01 ~]# cat /proc/cpuinfo |grep “processor”|wc –
mysql 如何分配內存
我們仍然使用兩個會話,一個會話 run,用於運行主 SQL;另一個會話 ps,用於進行 performance_schema 的觀察:
主會話線程號為 29,
將 performance_schema 中的統計量重置,
臨時表的表大小限制取決於參數 tmp_table_size 和 max_heap_table_size 中較小者,我們實驗中以設置 max_heap_table_size 為例。
我們將會話級別的臨時表大小設置為 2M(小於上次實驗中臨時表使用的空間),執行使用臨時表的 SQL:
查看內存的分配記錄:
會發現內存分配略大於 2M,我們猜測臨時表會比配置略多一點消耗,可以忽略。
查看語句的特徵值:
可以看到語句使用了一次需要落磁盤的臨時表。
那麼這張臨時表用了多少的磁盤呢?
我們開啟 performance_schema 中 waits 相關的統計項:
重做實驗,略過。
再查看 performance_schema 的統計值:
可以看到幾個現象:
1. 臨時表空間被寫入了 7.92MiB 的數據。
2. 這些數據是語句寫入後,慢慢逐漸寫入的。
來看看這些寫入操作的特徵,該方法我們在 實驗 03 使用過:
可以看到寫入的線程是 page_clean_thread,是一個刷臟操作,這樣就能理解數據為什麼是慢慢寫入的。
也可以看到每個 IO 操作的大小是 16K,也就是刷數據頁的操作。
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
1. MySQL 會基本遵守 max_heap_table_size 的設定,在內存不夠用時,直接將錶轉到磁盤上存儲。
2. 由於引擎不同(內存中表引擎為 heap,磁盤中表引擎則跟隨 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 的配置),本次實驗寫磁盤的數據量和 實驗 05 中使用內存的數據量不同。
3. 如果臨時表要使用磁盤,表引擎配置為 InnoDB,那麼即使臨時表在一個時間很短的 SQL 中使用,且使用後即釋放,釋放後也會刷臟頁到磁盤中,消耗部分 IO。
如何查看mysql數據庫連接數和內存佔用
命令: show processlist;
如果是root帳號,你能看到所有用戶的當前連接。如果是其它普通帳號,只能看到自己佔用的連接。
show processlist;只列出前100條,如果想全列出請使用show full processlist;
mysql show
processlist;
命令: show status;
命令:show status like ‘%下面變量%’;
Aborted_clients 由於客戶沒有正確關閉連接已經死掉,已經放棄的連接數量。
Aborted_connects
嘗試已經失敗的MySQL服務器的連接的次數。
Connections 試圖連接MySQL服務器的次數。
Created_tmp_tables
當執行語句時,已經被創造了的隱含臨時表的數量。
Delayed_insert_threads 正在使用的延遲插入處理器線程的數量。
Delayed_writes 用INSERT DELAYED寫入的行數。
Delayed_errors 用INSERT
DELAYED寫入的發生某些錯誤(可能重複鍵值)的行數。
Flush_commands 執行FLUSH命令的次數。
Handler_delete
請求從一張表中刪除行的次數。
Handler_read_first 請求讀入表中第一行的次數。
Handler_read_key
請求數字基於鍵讀行。
Handler_read_next 請求讀入基於一個鍵的一行的次數。
Handler_read_rnd
請求讀入基於一個固定位置的一行的次數。
Handler_update 請求更新表中一行的次數。
Handler_write
請求向表中插入一行的次數。
Key_blocks_used 用於關鍵字緩存的塊的數量。
Key_read_requests
請求從緩存讀入一個鍵值的次數。
Key_reads 從磁盤物理讀入一個鍵值的次數。
Key_write_requests
請求將一個關鍵字塊寫入緩存次數。
Key_writes 將一個鍵值塊物理寫入磁盤的次數。
Max_used_connections
同時使用的連接的最大數目。
Not_flushed_key_blocks 在鍵緩存中已經改變但是還沒被清空到磁盤上的鍵塊。
Not_flushed_delayed_rows 在INSERT DELAY隊列中等待寫入的行的數量。
Open_tables 打開表的數量。
Open_files 打開文件的數量。
Open_streams 打開流的數量(主要用於日誌記載)
Opened_tables
已經打開的表的數量。
Questions 發往服務器的查詢的數量。
Slow_queries
要花超過long_query_time時間的查詢數量。
Threads_connected 當前打開的連接的數量。
Threads_running 不在睡眠的線程數量。
Uptime 服務器工作了多少秒
如何查詢mysql里某張表所有記錄所佔內存
不知道你什麼數據庫 下面是 假設你是 SQL Server 的情況。 — 首先在 SQL Server 服務器級別,創建登陸帳戶(create login)1 CREATE LOGIN test_user2 WITH PASSWORD=’test’,3 DEFAULT_DATABASE=[這裡填寫你的默認數據庫的名字],
mysql數據庫服務器一般多少內存
我們仍然使用兩個會話,一個會話 run,用於運行主 SQL;另一個會話 ps,用於進行 performance_schema 的觀察:
主會話線程號為 29,
將 performance_schema 中的統計量重置,
臨時表的表大小限制取決於參數 tmp_table_size 和 max_heap_table_size 中較小者,我們實驗中以設置 max_heap_table_size 為例。
我們將會話級別的臨時表大小設置為 2M(小於上次實驗中臨時表使用的空間),執行使用臨時表的 SQL:
查看內存的分配記錄:
會發現內存分配略大於 2M,我們猜測臨時表會比配置略多一點消耗,可以忽略。
查看語句的特徵值:
可以看到語句使用了一次需要落磁盤的臨時表。
那麼這張臨時表用了多少的磁盤呢?
我們開啟 performance_schema 中 waits 相關的統計項:
重做實驗,略過。
再查看 performance_schema 的統計值:
可以看到幾個現象:
1. 臨時表空間被寫入了 7.92MiB 的數據。
2. 這些數據是語句寫入後,慢慢逐漸寫入的。
來看看這些寫入操作的特徵,該方法我們在 實驗 03 使用過:
可以看到寫入的線程是 page_clean_thread,是一個刷臟操作,這樣就能理解數據為什麼是慢慢寫入的。
也可以看到每個 IO 操作的大小是 16K,也就是刷數據頁的操作。
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
1. MySQL 會基本遵守 max_heap_table_size 的設定,在內存不夠用時,直接將錶轉到磁盤上存儲。
2. 由於引擎不同(內存中表引擎為 heap,磁盤中表引擎則跟隨 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 的配置),本次實驗寫磁盤的數據量和 實驗 05 中使用內存的數據量不同。
3. 如果臨時表要使用磁盤,表引擎配置為 InnoDB,那麼即使臨時表在一個時間很短的 SQL 中使用,且使用後即釋放,釋放後也會刷臟頁到磁盤中,消耗部分 IO。
原創文章,作者:L0HJC,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2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