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ava.lang.Thread 和 java.lang.Runnable的區別
- 2、JAVA 認證問題 (java.lang.Runnable 和 java.lang.Cloneable)
- 3、java中的Runnable類是什麼意思?
- 4、Runnable接口詳解?
thread是類
runnable是接口
實現多線程有兩種方式:
1.繼承Thread,然後重寫他的run方法
2.實現Runnable接口,並實現他的run方法
啟動線程時也有區別
繼承Thread的類直接調用start方法即可
實現Runnable接口要這樣啟動
runab :是實現Runnable接口類的對象
Thread thr = new Thread(runab);
thr.start()
A的錯誤在於:
A. public class Session
implements Runnable, cloneable {
public void run(); //沒有方法體
public Object clone(); //沒有方法體
}
正確寫法應該是:
public void run(){ ….}
public Object clone(){…}
D之所以正確,是因為abstract類的性質。如果類中哪怕有一個方法是抽象方法,則類“必須”被定義為抽象類。但反過來說,一個類被定義為抽象類,並不要求裡面一定有抽象方法。
所以,抽象類並不是說裡面的方法“全部”是抽象方法。只有一個或幾個,甚至沒有抽象方法都可以。所以D是正確的。
在java中可有兩種方式實現多線程,一種是繼承Thread類,一種是實現Runnable接口;
·Thread類是在java.lang包中定義的。一個類只要繼承了Thread類同時覆寫了本類中的
run()方法就可以實現多線程操作了,但是一個類只能繼承一個父類,這是此方法的局限,
下面看例子:
package org.thread.demo;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String name) {
super();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10;i++){
System.out.println(“線程開始:”+this.name+”,i=”+i);
}
}
}
package org.thread.demo;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線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線程b”);
mt1.run();
mt2.run();
}
}
但是,此時結果很有規律,先第一個對象執行,然後第二個對象執行,並沒有相互運行。在
jdk 的文檔中可以發現,一旦調用start()方法,則會通過JVM找到run()方法。下面啟動
start()方法啟動線程:
package org.thread.demo;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線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線程b”);
mt1.start();
mt2.start();
}
};這樣程序可以正常完成交互式運行。那麼為啥非要使用start();方法啟動多線程呢?
在JDK的安裝路徑下,src.zip是全部的java源程序,通過此代碼找到Thread中的start()方
法的定義,可以發現此方法中使用了private native void start0();其中native關鍵字表
示可以調用操作系統的底層函數,那麼這樣的技術成為JNI技術(java Native Interface)
·Runnable接口
在實際開發中一個多線程的操作很少使用Thread類,而是通過Runnable接口完成。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例子:
package org.runnable.demo;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100;i++){
System.out.println(“線程開始:”+this.name+”,i=”+i);
}
}
};
但是在使用Runnable定義的子類中沒有start()方法,只有Thread類中才有。此時觀察
Thread類,有一個構造方法: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r)
此構造方法接受Runnable的子類實例,也就是說可以通過Thread類來啟動Runnable實現的多
線程。(start()可以協調系統的資源):
package org.runnable.demo;
import org.runnable.demo.MyThread;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線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線程b”);
new Thread(mt1).start();
new Thread(mt2).start();
}
}
· 兩種實現方式的區別和聯繫:
在程序開發中只要是多線程肯定永遠以實現Runnable接口為主,因為實現Runnable接口相比
繼承Thread類有如下好處:-避免點繼承的局限,一個類可以繼承多個接口。
-適合於資源的共享
以賣票程序為例,通過Thread類完成:
package org.demo.dff;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private int ticket=10;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20;i++){
if(this.ticket0){
System.out.println(“賣票:ticket”+this.ticket–);
}
}
}
};
下面通過三個線程對象,同時賣票:
package org.demo.dff;
public class ThreadTick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
MyThread mt3=new MyThread();
mt1.start();//每個線程都各賣了10張,共賣了30張票
mt2.start();//但實際只有10張票,每個線程都賣自己的票
mt3.start();//沒有達到資源共享
}
}
如果用Runnable就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下面看例子:
package org.demo.runnable;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int ticket=10;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20;i++){
if(this.ticket0){
System.out.println(“賣票:ticket”+this.ticket–);
}
}
}
}
package org.demo.runnable;
public class RunnableTicket {
public stati
在Java中,“線程”指兩件不同的事情:
1、java.lang.Thread類的一個實例;
2、線程的執行。
使用java.lang.Thread類或者java.lang.Runnable接口編寫代碼來定義、實例化和啟動新線程。
一個Thread類實例只是一個對象,像Java中的任何其他對象一樣,具有變量和方法,生死於堆上。
Java中,每個線程都有一個調用棧,即使不在程序中創建任何新的線程,線程也在後台運行着。
一個Java應用總是從main()方法開始運行,mian()方法運行在一個線程內,它被稱為主線程。
一旦創建一個新的線程,就產生一個新的調用棧。
線程總體分兩類:用戶線程和守候線程。
當所有用戶線程執行完畢的時候,JVM自動關閉。但是守候線程卻不獨立於JVM,守候線程一般是由操作系統或者用戶自己創建的。
原創文章,作者:Z7O3W,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2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