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划出爐 11大重點領域哪些由發改委牽頭

小星 外貿 6

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划出爐 11大重點領域哪些由發改委牽頭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以及七項保障支撐行動。並明確鼓勵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
     該行動計劃由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在11項重點領域中,有7項重點領域由發改委牽頭(位列第一單位為牽頭單位,見下文標註)。而在保障支撐方面,發改委則肩負着實施重大工程包、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關鍵要任。
    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堅持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堅持引領跨越;堅持安全有序。
    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明確11項重點行動
    一、 “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強化創業創新支撐;2.積極發展眾創空間;3.發展開放式創新。
    二、“互聯網+”協同製造。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形成製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牽頭)   1.大力發展智能製造。2.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3.提升網絡化協同製造水平。4.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負責) 1.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2.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3.提升網絡化服務水平。4.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3.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4.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
    3.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網信辦、信訪局等負責)
    1.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2.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3.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
    4.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5.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七、“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網信辦等負責)

    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2.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八、“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絡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準規範、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1.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2.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3.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4.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
    九、“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牽頭)1.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3.增強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
    十、“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台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商務部、林業局等負責)
    1.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2.大力發展智慧環保。3.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4.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十一、“互聯網+”人工智能
    依託互聯網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2.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
    3.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2024-05-29 10:05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