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什麼時候與盧布實現貨幣互換
人民幣什麼時候與盧布實現貨幣互換
人民幣什麼時候與盧布實現貨幣互換?
(2013-10-11 13:21:52)
轉載▼
標籤:
貨幣互換人民幣
盧布
歐元
本幣結算
雜談
分類: 俄羅斯經濟根據SWIFT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今年8月期間,人民幣總交易量已增長113%,在全球榜單上超越瑞典克朗、韓元和俄羅斯盧布,成為全球第八大交易最活躍貨幣。2013年10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的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是繼今年6月中國央行與英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人民幣再次“攻下”歐洲主流市場。人民幣與世界第二大國際貨幣歐元“聯手”,標誌着人民幣國際化再邁出“一大步”。
一、中俄本幣結算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俄羅斯作為我國的重要邊貿夥伴,中俄邊境貿易在我國邊境貿易及中俄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2002年8月,中俄金融合作委員會簽訂《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關於邊境地區貿易的銀行結算協定》,為兩國本幣結算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此後,雙方簽署了多份文件以擴大本幣結算業務服務範圍。2011年本幣結算範圍已經擴大到中俄兩國全境。隨着中俄本幣結算範圍的逐步擴大,本幣結算量顯著增長,雙方銀行間的金融合作及特色業務的開辦也客觀上促進了中俄本幣結算業務的開展。但中俄本幣結算業務中仍存在着一些問題。 到2010年11月22日,中國央行啟動人民幣兌盧布的交易。中俄兩國決定用本國貨幣實現雙邊貿易結算,但這種拋棄了美元的結算制度缺陷也是明顯的,主要是因為兩種貨幣不同,俄羅斯盧布已經是可以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了,但人民幣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的。中俄之間政熱經冷的情況仍在繼續。
(一)人民幣結算在本幣結算中所佔份額仍然不高。雖然近兩年人民幣結算比重不斷上升,但中俄本幣結算中盧布結算佔比仍然較高,佔到75.3%。究其原因,一是俄羅斯大國意識強烈,對人民幣一直持輕視態度,俄羅斯本國一直在推行盧布國際化,措施強硬,加之俄羅斯出口商品多屬稀缺資源,國際壟斷性強,貿易結算中議價、議幣話語權重。因此,我方企業在與其進行貿易時多按對方意願選擇盧布進行結算。二是中俄雙方銀行在辦理本幣結算業務時缺乏公平、透明、統一的制度環境,雙方在匯率、利率及匯款收費上存在較大差別,在俄羅斯境內使用人民幣結算和使用盧布結算所享受的待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俄人民幣業務的開展。
(二)本幣結算、清算渠道不暢。一是中俄本幣結算還未建立跨境直接清算系統,境內大額支付系統的外幣直接清算幣種還未設立俄羅斯盧布。二是雖然我國與俄羅斯簽訂了雙邊本幣結算協定,但是由於雙方建立的代理銀行數量有限,俄央行對其商業銀行在中國的同業存放銀行要求比較苛刻,我國絕大多數中小銀行無法成為俄羅斯銀行的代理行。三是雖然境內外匯指定銀行開通了中俄銀行間本幣結算業務,但部分外匯指定銀行在俄羅斯沒有直接代理行,加之設在境內口岸地區的營業網點有限,需要通過上級行或借用黑河、綏芬河等地區的代理行轉匯,時間和手續均比直接匯款繁瑣,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幣的跨境流通。
(三)俄方銀行本幣結算賬戶地域分布窄。一方面俄方與我方簽訂本幣結算代理協議的大多是區域性銀行,這些銀行分支機構少,大多集中在遠東地區的哈巴羅夫斯克、烏蘇里斯克、海參崴等大中城市,而中小城市幾乎沒有網點。另一方面,境內銀行在俄羅斯歐洲地區的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等經濟發達城市設立的代理行數量很少,辦理本幣結算業務只能依靠工行、中行莫斯科子行進行,我方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很多分布在邊境地區的中小城市或內陸地區,近年來,與俄羅斯歐洲地區的業務逐漸興起,由於這些地區代理行分步較少,很難滿足客戶本幣結算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幣結算業務的開展。
(四)本幣現鈔調運成本過高。雖然兩國中央銀行、海關已經簽署了有關中俄邊境地區銀行間調運現鈔的協議,但現鈔跨境調運仍然存在一定困難,現鈔調運中涉及的人員、運輸工具、安全、關稅以及保險等問題,一直是困擾雙方商業銀行的難題,導致雙方商業銀行無法實現盧布、人民幣現鈔頭寸及時平補,客觀上阻礙了本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五)中俄兩國貨幣缺乏有效的流通及投資途徑。目前,中俄兩國貨幣均屬非主流國際貨幣,在流通和投資渠道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礙,本幣結算相對美元結算而言並無太大優勢。人民幣與盧布沒有形成直接匯率機制,受美元匯率波動影響較大,加之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不可兌換,造成人民幣在境外流通、跨境交易及保值增值等方面都相對於可直接兌換貨幣有很大差距,客觀造成境外持有人民幣的願望較低。調查顯示:60%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在中俄跨境貿易與投資中使用本幣結算不方便,主要原因是“結算範圍有限”、“在境外流動性差”以及“投資渠道匱乏”等。二、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貨幣互換的現狀研究
隨着人民幣交易地位日益提高,許多國家/地區希望與中國簽訂互換協議。英國央行已於2013年6月22日與中國央行簽署了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的有效期為3年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一戰略性舉措使得英國在這場爭奪歐洲人民幣交易中心魁首的競賽中拔得頭籌。倫敦目前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人民幣交易中佔了62%的比重。
進入201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與8個國家/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或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包括新加坡、印尼、英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冰島、巴西及歐元區。2013年累計規模為11555億元人民幣。
在美國日漸頹廢的今天,剛剛簽署的人民幣/歐元互換協議對雙方均大有裨益。從歐元體系的角度來看,互換協議旨在作為一項備用流動性工具,同時確保區內銀行可持續獲得人民幣供應。互換協議是在歐元體系層面上設立,並經由歐元區各國家央行,面向歐元體系內的所有交易對手。在適當時候,歐洲央行管理委員將討論此備用流動性工具的技術實施方式,以及如何傳達上述技術方式。歐洲央行已分別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士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資料和數據進行整理髮現,自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後與23個國家/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涉及規模為24832億元人民幣。2024-05-25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