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跨國併購的特點與趨勢(1000字小論文)謝謝———-急用、、、

小星 外貿 5

當今世界跨國併購的特點與趨勢(1000字小論文)謝謝———-急用、、、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論當今世界跨國併購的特點與趨勢

    導論

    在近20年間,伴隨着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企業併購已跨越國界,進而引發全球性的跨國併購浪潮,並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研究這一新現象,對於正確判斷世界經濟新結構和未來趨勢,藉以正確制定戰略和政策,具有特殊意義。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面臨著跨國併購浪潮的衝擊。隨着外商對華投資的連年穩定增長,併購活動也已悄然開始。併購的方式有證券市場和企業產權市場上整體收購,也有協議併購和合資企業內通過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稀釋中方股權的方式進行併購。併購的目標也從一般性企業向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發展,從零散選擇轉向行業進攻。面對跨國公司併購活動對中國的滲透,我國顯然是缺乏充分準備的,沒有相應的對策和配套的政策以及完備的法律,對跨國公司的併購活動加以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已成為相當大的海外投資者,對外跨國併購也取得了不少實質性進展。但是,我國企業的跨國併購尚屬初級階段,如何運用跨國併購的理論,借鑒發達國家跨國併購的經驗,通過跨國併購方式走出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之路,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跨國併購現象是企業併購現象和跨國投資現象的結合。就企業併購和跨國投資各自作為研究對象而言,各都有較為系統的理論,但將企業併購和跨國投資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跨國併購--來加以研究,就缺乏跨國併購中特殊性問題的系統研究。
    從研究的現狀來看,跨國併購交易最活躍的美國和歐盟,也是研究人員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的《Mergers and Acquisitions》雜誌、《Mergerstat Survey》雜誌,英國的《Acquisition Monthly》雜誌等,是專門發布併購交易信息和統計數據的專業雜誌。但僅僅停留在跨國併購交易數、交易量等現象的統計表述方面。其他涉及到跨國併購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反托拉斯研究和競爭政策方面的,研究的角度主要是站在東道國的立場上從反托拉斯和不正當競爭的方面展開。
    由於跨國併購真正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時間不長,理論界對其的關注和研究才剛剛起步,故尚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跨國併購在最近10幾年之所以掀起高潮的動因問題?跨國併購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問題,如資源配置的效應問題、競爭問題、東道國的效應問題,管理問題,國際社會對此的引導、管理、協調問題等,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並非用國內併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簡單相加的方法就能解決。
    鑒於以上的認識,根據跨國併購的研究現狀和現有資料的實際狀況,筆者在書中嘗試提出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框架,並就其中的核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本書研究的思路是根據跨國併購形成和發展的自然邏輯而展開的,即從跨國併購的歷史淵源--國內併購開始,進而跨越國界而成為跨國直接投資中的一個重要方式,鑒於對跨國併購現象的理論解釋既非單純的併購理論或單純的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所能完成、也非兩種理論的簡單疊加所能包羅。所以筆者嘗試在重點突出併購動因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有機結合研究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系統論、決策學、世界經濟原理等不同學科研究方法,通過剖析一個併購動因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都未回答的問題--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上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前者而非後者?提出了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並運用該方法分析了跨國併購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形成的過程,對世界經濟、國別經濟的效應,政府干預、國際協調等問題,進而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框架。
    在具體的內容上,按研究的專題設置,全書共分十章,其結構安排由跨國併購現狀、動因、效應和對策四大部分組成:
    首先,本書在對企業併購、跨國併購、跨國併購的類型和方式等作了必要的概念性描述後,隨即向讀者展示了當前跨國併購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洶湧澎湃的畫面。筆者通過大量的統計數據,概括了當今世界跨國併購的若干顯著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即是跨國併購方式已取代跨國創建方式而成為跨國直接投資中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點出了本書要研究的主題--跨國併購的動因、效應和對策(第一章)。
    其次, 就理論上如何對跨國併購動因作出解釋的問題,對目前西方較流行的解釋企業併購的理論(如規模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市場勢力論、經理階層擴張動機論、財務協同效應、股票投機論等)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如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產品周期理論與區位因素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寡佔反應說等跨國直接投資的其它理論)進行了梳理,目的是就這些理論對跨國併購現象的解釋力作出評判。梳理結果表明:企業併購理論對國內併購現象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無法完整地解釋併購的跨國性問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對跨國直接投資動因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但是跨國直接投資包括跨國創建和跨國併購兩種方式,為什麼跨國公司更傾向於選擇跨國併購的方式而非跨國創建方式?則是跨國直接投資理論所無法回答的(第二章、第三章)。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就有必要對跨國直接投資中的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方式進行考察和比較。為此,本書從經驗分析的角度,比較研究了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這兩種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從數量對比的實證分析的角度,證明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市場經濟發達程度、併購當事國社會結構的相似性程度、東道國外資政策和法律的限制程度等,對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的數量對比具有相關性。而這些影響跨國併購的相關性要素正是企業併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之所以未能對跨國併購動因作出滿意的解釋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礎上,筆者運用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以跨國公司跨國直接投資決策過程為研究起點,吸收企業併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對跨國併購現象具有較強適用性的合理部分,結合運用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對與跨國併購具有相關性的要素進行了組合分析,從而較為完整地回答了當代國際直接投資中為什麼越來越多地選擇跨國併購而不選擇跨國創建方式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闡明了跨國併購的動因問題(第五章)。
    再次,本書分四個層次討論了跨國併購的效應問題。第一層次概述了目前學者們已經涉及的跨國併購效應的論述;第二層次重點討論了跨國併購效應中的核心問題--競爭和反競爭效應;第三層次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對外併購和接受併購國家--美國對跨國併購與競爭的討論和跨國併購的實際效應;第四層次對跨國併購的各項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證實了跨國併購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正面效應,同時提出,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所可能導致的壟斷的負面效應。由此引出了政府干預、建立跨國併購審查制度和跨國併購國際協調的論題(第六章)。
    最後,本書探討了跨國併購的對策問題。第一,討論了政府為克服跨國併購負面效應進行干預的一般理論,並重點介紹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的跨國併購審查法律與執行機構、審查門檻、審查程序、審查執行情況等內容,並對各國審查制度的共性和個性進行了評述(第七章)。第二,着重論述了國際協調的基本原則、跨國併購的雙邊合作、歐盟超國家的併購審查制度和國際併購審查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八章)。第三,論及了我國面對跨國併購浪潮所應採取的對策問題。在跨國公司對我國企業併購方面,就現狀、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對策思考進行了論述。在對策思考這部分中,重點論述了三個問題: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跨國併購的利弊得失;存利去弊,做到市場調節、政府干預、國際協調三結合;立法建規,構築跨國併購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第九章)。在我國企業對外併購方面,分析了現狀、預測了發展趨勢、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們的對策思考。在對策思考這部分中,嘗試運用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就如何有效利用對外併購的所有權優勢和提高我國先進產業的區位優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第十章)。
    本書所作的研究無疑是建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的,但又不乏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
    一、提出了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較為完整地解釋了跨國併購動因問題。這是本書在理論上的主要探索。
    1、 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跨國併購實踐,要求從理論上回答這種現象發生的動因、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效應及採取什麼對策等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經濟學界尚無系統地解釋跨國併購現象的完整理論。跨國併購作為一種在國內企業併購達到一定程度後的更為複雜的跨國性現象,其理論上的解釋首先應起源於併購理論,但是,跨國併購與國內併購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因此,併購理論對跨國併購現象的解釋既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書依次分析了併購理論主要流派的觀點,如規模經濟論、交易費用論、市場勢力論、經理主義論、財務協同論等,並對這些理論對跨國併購動因解釋方面的適用性和局限性作了評價。筆者認為,併購理論的不同流派從不同的角度對併購現象作了分析和解釋,有些分析和解釋對跨國併購現象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因為跨國併購起源於國內併購;有些分析和解釋顯然不適用於跨國併購現象,因為跨國併購具有不同於國內併購的特殊性。併購理論對跨國併購動因解釋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併購理論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形成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用於解釋國內的企業併購現象。也就是說,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還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還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釋一般的國內企業併購的三個問題,即併購動因、併購效應和併購對策問題,所以對跨國併購解釋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國併購與國內併購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而這些不同的特徵並未為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一般企業併購時予以考慮進去。最後,許多企業併購理論大都形成於70年代以前,而跨國併購直到80年代後期才作為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而引起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跨國併購的影響等問題是傳統的併購理論所無法解釋的。
    2、既然併購理論對跨國併購現象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那麼,換一個角度,跨國併購作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一種方式,其動因和效應問題能否從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得到滿意的解釋呢?本書為此對跨國直接投資理論的主要流派如壟斷優勢理論、國際產品周期理論與區位因素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寡佔反應說以及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發展的動因理論作了分析。國際經濟學界對跨國直接投資動因的幾種代表性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跨國直接投資動因問題,回答了跨國公司為什麼要跨出國門進行直接投資(包括創建和併購)的問題。但是,這些理論並未進一步區分跨國併購方式或跨國創建方式的動因分析。而本書主要論述的是跨國併購,自然要求進一步闡明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為什麼跨國併購取代跨國創建而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趨勢?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
    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是跨國直接投資的兩種方式,各有其優點和缺點,通常也可相互替代。但在不同的跨國公司自身要素和外界各類經濟要素的影響下,對跨國直接投資的選擇會出現明顯的傾斜,相互替代的程度也會明顯降低。大量的統計數據表明:當前,跨國併購方式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保持有利競爭地位,而更樂於採用的一種跨國直接投資方式。這種趨勢還將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國別領域內的進一步拓展、全球投資自由化進程進一步深化和投資政策、法律的國際協調進一步加強等因素得到強化。
    3、跨國併購作為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需要理論界在併購理論和跨國直接投資理論基礎上再向前邁出一步,對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直接投資中更樂於選擇跨國併購方式予以理論上的回答。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方法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跨國併購的要素可以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作不同的分類,如宏觀要素和微觀要素、經濟要素和法律要素、理論要素和產業要素、國內要素和國際要素、併購方要素和被併購方要素、決策要素和選擇要素等。鑒於本書的目的是對跨國公司為何在跨國直接投資中更樂於選擇跨國併購方式予以理論上的回答,故筆者更多地是從影響跨國公司在跨國直接投資兩種方式(跨國併購和跨國創建)中進行選擇和決策的要素方面進行組合分析。由此,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主要包括需要層次論、外部刺激論、動機強化論、選擇偏好論、制度安排論和相關要素影響論等。
    (1)、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需要層次論分別驗證了跨國直接投資理論中優勢論說(通常是基於最高的需要層次而形成跨國併購的動因)、反應論說(通常是基於中間的需要層次而形成跨國併購的動因)和發展中國家跨國直接投資理論(通常是基於中間或最低層次需要而形成跨國併購的動因)在一定範圍、一定階段的適用性,同時也揭示了這些理論的片面性,即在非特定範圍和階段中的不適用性。
    (2)、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外部刺激論運用世界經濟原理,描述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以及這種進程和跨國併購現象的相互作用過程,證明了跨國公司對外併購的內在需要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是有利於世界資源優化配置的。
    (3)、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動機強化論從併購和創建兩種選擇方案的外部決策因素的角度,論述了在當代世界背景下有利併購選擇的因素越來越多且影響力越來越大,以致於選擇的平衡被打破,兩者的可替代性不斷地被弱化。從而對跨國直接投資諸理論沒有回答的問題--為什麼在跨國直接投資中越來越多地選擇跨國併購方式--作了回答和解釋。
    (4)、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選擇偏好論在動機強化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市場尋求型具體動機、出口導向型具體動機、資源尋求型具體動機、技術尋求型具體動機、效益尋求型具體動機等擴張動機不適宜選擇創建方式而更適宜於通過併購的方式來滿足動機的需求並實現既定的目標。顯而易見,動機強化論和選擇偏好論證明了在當代世界背景下,跨國公司在確定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提下,選擇併購方式是最優選擇,而選擇創建方式則是一種在遇到外部障礙時的次優選擇。
    (5)、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制度安排論重點闡明了東道國公司制度、產權交易制度、證券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對跨國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最終的決定性作用,進而也回答了為什麼跨國併購在發達國家之間已居絕對主導地位,而對發展中國家所進行的跨國併購比例很小等問題。
    (6)、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相關因素影響論則對跨國投資方式選擇的最後結構具有相關影響,但並不起決定作用的一些因素作了論述。例如,歐美之間的跨國併購為什麼如火如荼?而歐美與日本之間的跨國併購卻相形見拙?西班牙為什麼偏好於在南美地區實行跨國併購?這些問題光用制度安排論來解釋是很難自園其說的,但結合社會結構、歷史淵源、文化傳統、企業理念等相關因素進行解釋,就很容易引刃而解。
    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中的各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跨國併購的動因,但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組合起來,才能較為完整地解釋跨國併購的動因,並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同時,跨國併購要素組合分析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容納性很強,一些主要的跨國直接投資的理論流派程度不同地在該分析方法中得到體現,並從某一個角度的論述來支持該分析方法的完整性。

    二、驗證了跨國併購對世界經濟和國別經濟的正面效應。這是本書在實證分析方面的主要探索。
    1、跨國併購對世界經濟的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1)、跨國併購在世界範圍內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在從本國經濟條件上形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產品的交換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國際流動是比商品的國際流動更高級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這就是跨國併購的經濟意義。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必須在世界範圍內安排生產和銷售活動,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範圍流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被迫加入到競爭行列,使世界資源能更有效地利用,生產成本下降,服務得到改善,新技術更快地在全球範圍內應用和傳遞,最終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費者。
    (2)跨國併購對推動全世界範圍內技術進步的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據經濟學家估算,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20世紀初為5-10%,70年代超過50%,目前已高達70%;20世紀後半期,產品中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長10倍。而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各類優秀人才的集聚和R&D費用的保證。在跨國併購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國併購中,較好地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結合點,併購性的聯合,既有效地利用了被併購企業的技術人才,又由於規模的擴大,使高昂的R&D費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競爭激烈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而導致的投資風險。跨國併購所產生的這一效應,是創建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3)、通過跨國併購方式向缺乏這些要素的市場溢出所有權優勢,有利於跨國公司通過所有權優勢的擴張利用獲得收益,同時有利於提高東道國該產業的生產力,因而對世界經濟是有利的。
    (4)、通過跨國併購,提供外國管理人員和管理技能會給東道國帶來重要的利益。首先,這些都是東道國缺少的要素。企業家經營能力和熟練管理人員的進入,將改善當地經濟的管理水平。受過訓練並在跨國企業擔任管理財務和技術職位的當地人,將有助於促進當地企業家經營能力的提高,同樣,跨國併購對當地的供應者和競爭對手,還可能起有利的示範作用。
    2、對世界上最大的跨國併購接受國--美國的統計分析表明:跨國併購和外國競爭對美國帶來的正面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為:
    (1)、跨國併購對美國的就業效應。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研究報告,到1995年底,外國在美國的全部非銀行機構僱傭人數增加到493萬。在這些就業人數中,90%以上是通過跨國公司對美國企業的併購而提供的。可以認為,如果沒有跨國公司併購美國公司,會有許多工人,特別是藍領工人失去工作。。
    (2)、跨國併購對美國的輸血效應。從80年代開始,美國國內儲蓄率一直偏低,但在此期間美國國內投資率卻沒有下降。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以跨國併購為主體的外資流入,彌補了美國國內儲蓄與投資間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缺口。可以認為,如果沒有以跨國併購為主體的外國投資的大量湧入,就不可能有80年代美國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
    (3)、跨國併購對美國的溢出效應。外國公司對美國公司的跨國併購也對美國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進步作出了貢獻。美國商務部發表的一些統計資料表明,整個80年代期間,有關技術轉移方面的情況,始終呈現這樣一種模式:技術輸入多於技術輸出。從90年代最初幾年的情況看,這種模式仍然沒有改變。美國經濟專家分析說,商務部在技術轉移方面的數據所揭示的結果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這些機構的外國母公司通常在技術上儘力支持這些機構,以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在美國市場上參與競爭,而這些母公司往往擁有一定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這一結論也符合一般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即包括技術優勢在內的壟斷優勢導致跨國直接投資。
    (4)、跨國併購對美國的競爭效應。在跨國併購的競爭壓力下,美國公司被迫重新制定公司戰略。例如,目前美國化學公司一般都將10%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究和開發,許多技術項目的投入超過1億美元,有的甚至高達數10億美元。
    3、有關跨國併購與國內併購的實證比較分析表明,併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股東在跨國併購中獲得了更多的利益。對美國《合併觀察》雜誌1970-1990年各期中的有關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後發現,在外國公司併購美國公司的平均購價及溢價水平分別與同期發生在美國的所有併購實踐的平均溢價水平進行比較方面,除了 1985年以外,每年外國併購者都支付了比所有併購活動平均價值更高的平均價格。由於人們預期併購後目標公司的經營效率會提高,恢復了公眾對目標公司的信心,提高了目標公司的市場價值。而人們的這種預期又取決於外國併購者的所有權優勢,即所有權優勢越顯著,其併購後的協同效應、資源優化效應就越明顯,人們對併購後目標公司的經營業績就越看好。
    4、有關跨國併購綜合效應的實證分析也肯定了跨國併購的正面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理查德.凱夫斯教授和加拿大經濟委員會官員約翰.鮑德溫聯合撰寫了一篇《跨國公司在加拿大的併購活動》的文章 。該文論述了跨國公司在加拿大的併購活動及其與國內併購的不同,並從經濟分析的角度,探討跨國併購與國內併購的不同效應。他們收集了1970年至1979 年間跨國併購與加拿大製造業內部併購的資料並作了實證分析比較,總的來說,跨國併購對世界範圍和併購當事國經濟的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實證分析證實了跨國併購在資源配置、有效競爭、社會經濟福利、股東財富等方面的正面效應。跨國併購審查制度比較完善的一些國家允許絕大多數外國公司併購本國公司的現象,也充分說明,跨國併購對其國內經濟具有積極的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跨國併購的效應在市場結構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市場結構相似的國家間的跨國併購,其正面效應的程度就相應高一些,而市場結構不同的國家間的跨國併購,就可能出現效應的不同走向。
    當然,跨國併購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跨國併購追求壟斷、獲取壟斷利潤是跨國公司的天性。壟斷會帶來社會資源的浪費,社會福利的損失和社會效率的降低。但是這種負面效應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預。市場的自我調節、政府的干預、國際組織的協調以及這三種力量的有機結合,在跨國公司通過跨國併購追求壟斷地位的道路上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首先,同資本的流動呈相同方向,跨國公司的整體要素也總是向利潤高的地區或部門流動,一旦有跨國公司通過跨國併購在某一東道國或某一產業內獲得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那麼,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就會有其他的跨國公司去追求這種超額利潤,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競爭局面。所以,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至少具有一部分遏制壟斷、促進競爭的調節功能。其次,政府為了保證本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趨利避害,會對跨國併購所可能導致的壟斷傾向進行干預,以引導跨國併購的正面效應,控制跨國併購的負面效應。再次,鑒於跨國併購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其所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正越來越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

    2024-07-19 12:15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