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

小星 外貿 4

國際合作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在立足國內,大力挖潛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提高我國地質科技與國際影響能力,加大境外資源潛力調查與投資環境、戰略的研究力度,獲取境外資源勘查開發可靠信息,搭建有效防範、規避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風險的信息服務平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對於維護我國的資源安全、經濟安全意義重大。

    一、部署重點

    1.全球礦業投資環境綜合研究

    對全球主要資源型國家的礦業投資政策、法律和法規進行系統分析,結合我國的對外關係、地緣政治要素、經貿合作關係等,綜合分析各國礦業投資環境,提出適宜我國企業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的目標國。編製各國礦業投資環境指南。

    2.全球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研究與對比

    以富鐵礦、銅、鎳、鉻、鈾和鉀鹽等我國短缺礦產為目標,全面開展全球重點成礦區帶對比研究與評價,並針對重要成礦帶中重點地區開展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

    綜合地質、礦產、構造等基礎信息,輔助以遙感和低密度地球化學填圖技術,選擇如環太平洋、特提斯和烏拉爾—蒙古成礦帶、非洲和南美克拉通等開展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研究。

    3.我國周邊國家重要跨境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

    以大陸動力學及地質力學為理論指導,對我國周邊地區開展深入的基礎地質和地質環境研究,開展周邊國家重要跨境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編製1:100萬系列地質圖件,建設礦產地數據庫,優選重要成礦帶開展潛力資源調查評價。在東北亞地區蒙古—大興安嶺成礦帶、蒙古—鄂霍茨克成礦帶、布列因—佳木斯—興凱成礦帶、完達山—錫霍特—阿林成礦帶、營口—長白山—惠山等重要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鐵、金、鉬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在中亞地區阿爾泰成礦帶、天山成礦帶、興都庫什—西崑崙成礦帶等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鐵、金、鉛鋅、鈾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在東南亞地區三江—湄公河、越北—華南等跨境成礦帶開展銅、金、鎢錫、鐵、鋁土礦、鉀鹽等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

    4.非洲、拉美重要成礦帶中重點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開展拉美、非洲等重要資源分布地區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優選風險勘查靶區。在非洲西部和東南部幾內亞、利比里亞、安哥拉、埃塞俄比亞、厄里特里亞、剛果(金)、津巴布韋等國家重點成礦區帶開展銅、鐵、鋁、鉑族金屬等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在拉丁美洲巴西、秘魯、阿根廷、圭亞那等國家開展鐵、鋁、銅、金等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5.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評價與優選

    開展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優選,同時,資源豐富國家開展礦業權項目信息收集、篩選與評價、調查工作,篩選有投資價值的礦業權項目,為企業提供服務。

    6.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建設與服務

    建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包括全球60個資源豐富國家的集基礎地質礦產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礦業開採信息、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為一體的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

    二、部署建議

    (一)全球巨型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編圖

    1.工作現狀

    為了能夠在全球礦產地質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我國有關部門歷來重視全球性礦產地質工作,在以往國家科技攻關和地質大調查項目中均安排有相關的課題,其中中國與周邊國家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研究獲重要進展。儘管在境外礦產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西方國家的同類工作相比,尚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本項目的實施可以解決以往境外成礦帶研究及編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而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現代區域成礦理論為指導,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編圖方法,對烏拉爾—蒙古、特提斯、非洲、環太平洋和全球克拉通成礦帶開展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並且對各成礦帶關鍵部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基本查明全球巨型成礦帶的成礦環境、揭示重要礦產資源的形成規律、提出創新性成礦理論,帶動我國成礦理論研究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為國內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

    “十二五”期間:以跨越我國大陸的烏拉爾—蒙古和特提斯成礦帶為工作重點,對成礦帶範圍內有關國家優勢礦種的區域構造背景和分布特徵進行對比研究,編製1:100到1:25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在此工作基礎上,選擇重要礦集區或典型礦床進行解剖性研究,查明成礦帶的形成環境和成礦規律,為我國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啟動對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確定成礦帶的成礦環境和成礦作用類型,深化對成礦規律的認識,進而提出創新性成礦理論,為我國成礦理論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間:繼續對非洲成礦帶進行地質對比研究和編圖工作,同時,啟動對全球前寒武紀克拉通成礦帶以及跨越我國大陸的環太平洋成礦帶進行地質編圖,對各個成礦帶存在的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查明成礦帶的成礦背景,闡明各類重要礦床的形成分布規律,為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3.工作任務

    總體工作任務:

    (1)工作地區:主要包括環太平洋、烏拉爾—蒙古、特提斯、非洲和全球克拉通區;

    (2)技術手段:採用野外地質調查、測試分析和編圖相結合方法,對成礦帶進行綜合性對比研究;

    (3)工作內容:編製系列圖件(1:250萬~1:00萬),主要有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對各成礦帶(區)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

    “十二五”期間:以跨越我國大陸的烏拉爾—蒙古和特提斯成礦帶為工作重點,全面分析已有成果資料。對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攻關,查明重要礦種區域構造背景和時空分布特徵,並且與我國成礦帶進行對比。同時,編製1:100到1:25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深化對成礦帶區域成礦環境和成礦規律的了解,為國內礦山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啟動對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對非洲成礦帶(區)已有成果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確定工作重點。對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攻關,查明該成礦帶區域構造背景和時空分布特徵,編製1:250萬到1:10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查明優勢礦種的形成環境、分布特點和成礦規律,為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供科學依據。

    “十三五”期間:在開展非洲成礦帶(區)的地質對比研究及編圖工作的同時,以全球前寒武紀克拉通成礦帶和跨越我國大陸的環太平洋成礦帶為工作重點,進行地質對比研究和編圖工作,編製上述成礦帶1:250萬到1:100萬構造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和成礦規律圖及相關說明書,深化對這2條成礦帶總體布局的了解,同時,對存在的科學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提出創新性區域成礦理論,為實現我國區域成礦理論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亞洲系列地質圖件編製及相關重大地質問題研究

    1.工作現狀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地質構造最複雜、礦產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最豐富的一個大陸。但由於亞洲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科學研究發展極不平衡,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或一個國際組織對亞洲的地質、礦產進行過系統、全面、深入的地質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家迅速發展,急需礦產資源—環境保障的時候,開展中國所在的亞洲地質、礦產的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已成為當今擺在中國地質學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務之一。

    即將完成的國際亞洲地質圖,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的第一次由亞洲各國地質學家參與的對亞洲地質的系統總結,其所搭建的由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平台,則為亞洲地質、礦產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工作目標

    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亞洲的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研究亞洲主要構造—成礦帶的展布及其與中國主要構造—成礦帶的連接關係,從更大的視角和更高的層次深入研究中國及亞洲地質構造和資源環境的地質背景,探求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潛力,為國家資源—環境保障工程提供地質科學支撐。

    3.工作任務

    亞洲地質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研究及系列地質圖件的編製是一項巨大的科學工程,它將以國際亞洲地質圖的科學平台為基礎,以關鍵地質問題和區域礦產對比研究為重點,專題研究與區域編圖綜合研究相結合,充分調動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科技隊伍和相關大專院校的合作力量,大力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多學科聯合攻關,綜合集成。

    “十二五”期間: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和數據庫、大地構造圖、礦產資源圖、油氣資源及油氣資源潛力預測圖、變質岩圖、岩漿岩圖、1:1000萬亞洲顯生宙主要斷代構造岩相古地理圖維護與更新。特別是其中國際亞洲地質圖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是亞洲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其他編圖工作將按計劃分別展開。

    “十三五”期間: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亞洲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規律,全面完成系列圖件的編製。對亞洲大地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進行系統總結。

    (三)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與資源潛力評價

    1.工作現狀

    2003年地質調查設立了“中國大陸周邊地區主要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及潛力評價”計劃項目,以東北亞、中亞、東南亞為重點工作區,開展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地質礦產綜合圖件編製、區域成礦規律對比研究、重要成礦帶地質條件對比和資源潛力分析、地質礦產數據庫建設等工作。通過幾年來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與周邊國家合作研究的基礎上,深化了對跨境成礦帶的認識,並圈定了部分找礦的戰略靶區;同時,收集了大量我國周邊國家的基礎地質礦產資料,編製了跨境系列基礎地質圖件,建立了全球礦產信息系統數據庫;另一方面,也與周邊國家建立起了國際合作的途徑,並培養了一批開展地學國際合作研究的人才。由於前期投入較少,以及合作研究條件的限制,對比研究和編圖仍在部分周邊國家展開,但研究的範圍和深度還不夠,尤其是重要成礦帶資源潛力評價研究比較薄弱,為了更好地利用前期成果,深入開展中國與周邊國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研究及資源潛力評價,為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提供基礎信息和戰略靶區,有必要繼續開展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與資源潛力評價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我國短缺固體礦產資源為目標,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收集中國大陸周邊地區地質、礦產資料,系統了解周邊國家和相關地區的礦產資源潛力和成礦地質條件,進一步開展中國周邊跨境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繼續編製我國與周邊接壤區域地質、礦產及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在前期已完成成礦規律研究和編圖的跨境重要成礦區帶,開展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圈定找礦戰略靶區;補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有關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和礦產勘查開發政策法規數據與資料。

    “十二五”期間:繼續開展中亞、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地質礦產和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編製成礦規律等系列圖(1:100萬);以跨越我國東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國境的重要成礦帶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進行跨境遙感、地球化學等對比分析研究,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圈定資源靶區;開展地質調查情報編譯與科技成果集成工作;全面收集整理12個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及政策法規等信息資料,補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數據。

    在前階段工作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我國西部和南部近鄰國家重要成礦區帶地質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研究,系統收集這些國家的地質礦產、及有關礦產勘查與開發政策法規資料,充實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內容;通過合作研究,進一步深化近鄰國重要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編製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進行戰略找礦靶區優選;分別開展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地質礦產和成礦規律等系列圖編製。

    “十三五”期間:繼續補充完善全球地質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有關我國周邊國家地質、礦產資料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完成中國周邊跨境成礦帶境內外成礦作用、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的對比研究,編製系列研究成果報告;完成編製重要成礦帶成礦規律等系列圖件及說明書;完成亞洲重要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提出我國短缺資源在周邊國家可行性勘查與開發的戰略靶區。

    3.工作任務

    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將圍繞以下任務開展工作:

    (1)跨境重要成礦區帶不同層次的地質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構造環境對比研究,及系列圖件編製。

    (2)跨境遙感數據解譯與異常信息提取和地球化學資料分析研究,開展深部成礦地質環境的分析與信息提取。

    (3)基於GIS平台,系統開展跨境重要成礦區帶地、物、化、遙的綜合信息資源潛力評價,圈定找礦遠景區或靶區。

    (4)系統收集整理周邊國家地質、礦產、及礦產勘查開發政策法規數據與資料,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庫。

    (5)全面總結中國大陸周邊重要成礦帶地質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對比研究和編圖成果,以及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編製系列研究成果報告。

    2024-06-04 05:29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