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 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小星 外貿 6

東盟 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1、東盟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區域經濟合作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力獲得了統一,由此而展示了自己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東盟不僅理性地面對了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和主客觀新問題,而且正確地選擇了自己的應對戰略與策略。與此同時,東盟對東亞的合作基礎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並順應了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潮流與趨向。
    2、西歐一體化的進程

    歐洲共同體的本質是一個以國家集團形式出現的國際壟斷聯盟。這一聯盟存在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是使各成員國的經濟和政治聯繫更為緊密,逐步實現內部的一體化。歐共體首任執委會主席瓦·哈爾斯坦曾把共同體比作三級“火箭”。第一級是關稅同盟;第二級是經濟同盟;第三級是政治同盟.

    (1) 建立了關稅同盟

    建立以取消各成員國之間關稅為主要內容的關稅同盟。是歐共體的重要支柱。根據羅馬條約的規定,關稅同盟在12年中分三個階段最終在1970年1月建成。但實際上關稅同盟的建立非常順利。1968年7月1日,共同關稅同盟即告建立,比羅馬條約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年半。這時共同體成員國之間全部取消了工業品關稅,並實現了10.7%的對外共同關稅率,大大推動了共同體內部貿易的發展和商品的流通。

    (2)實施了共同的農業政策

    作為歐共體實施經濟一體化政策另一支柱的共同農業政策的制定,相對比較艱難。它要求國通過逐步取消彼此間農產品關稅和統一農產品位格,以實現農產品在共同體的自由流通;同時對進口農產品提高關稅,以保護共同體內部的農業生產;建立共同的農業基金用於補貼出口等。由於各成員國中農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不同,農業發展水平相差很大,因此上述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給不同成員國所帶來的利益差異很大。法、意等農業發達國家在實施共同農業政策上比較積極,而聯邦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則提出異議。經過長達10年的爭吵和協商,6國終於在1968年達成有關農業政策的協議。8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統一價格,1969年取消農產品的內部關稅,實現了農產品在共同體的自由流通。1971年後,共同體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共同體具有濃厚保護主義色彩的農業政策有助於刺激西歐農業的發展。

    (3)實現貨幣一體化

    隨着經濟交往的逐步深入和相互依存關係的加強,建立貨幣同盟,實現各成員國的貨幣一體化使成為必然趨勢。共同體誕生初期就提出了貨幣合作的構想。根據羅馬條約的有關精神,共同體在成立不久即成立了諮詢性的“貨幣委員會”,並在60年代初籌建了“經濟政策委員會”。為了減少美危機對歐洲金融市場的不斷衝擊,1969年12月,歐共體在海牙舉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決定要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1978年12月,共同體布鰭塞爾首腦會議通過重要決議: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其核心是建立歐洲貨幣單位,作為共同體的國際結算和儲備手段;擴大共同體各成員國貨幣聯合浮動體系,穩定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建立貨幣合作基金,用以幫助成員國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此決議原規定在1979年1月1日實行,後因故推遲到1979年3月正式生效。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是歐洲經濟共同體走向經濟–貨幣同盟的重要一步。1986年11月,共同體12國財長會議決定從1987年起,逐步取消外匯管制,實現內部的資本自由流通。

    (4) 加強了政治上的聯合

    政治一體化是歐共體為西歐聯合確定的最高目標。戰後初期,基於對歐洲地位的下降、美蘇的控制與威脅這一現實的認識,一些歐洲政治家便多次表示欲通過歐洲的政治聯合來發展自強的想法,但由於各有利益的不同及美國的干預,西歐最終形成了和美國控制下的鬆散的政治軍事合作關係。歐共體成立後,西歐政治聯合有了新的憑靠和明確的目標。1961年,共同體波恩首腦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明確宣布“決心建立政治同盟”。但是由於政治同盟涉及到部分國家主權的削弱和國家利益,因此困難和阻力較大,致使政治聯合一直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進入70年代,在蘇聯霸權主義和西歐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雙重推動下,歐洲國家深感政治聯合勢在必行。1968年共同體首腦會議發表的公告表示,要為歐洲政治聯合鋪平道路。

    1970年,6國外長會議通過了“關於歐洲政治聯合的報告”,把政治合作擴大到外交領域,確定定期磋商和協調對外政策。1972年10月,共同體首腦會議進一步提出了在1980以前建立“歐洲聯盟”的宏偉目標,表明了共同體對政治一體化發展的決心。1973年,九國外長會議通過關於發展政治合作的第二個報告,決定共同以應當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參加到世界事務中去,規定每年至少四次外長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同年12月的共同體首腦會議提出了在國際事務中“用一個聲音說話”的口號,並為此專門建立了一套專門用以協商外交政策的機構和制度。1974年12月的首腦會議作為出了首腦會議定期化、制度化的決定,並將首腦會議定名為”歐洲理事會。這樣,共同體便建立起首腦會議、外長會議、政治司司長會議、專家小組會議等各級會議組成的合作制度,稱為“歐洲政治合作”體系。1975年,歐洲理事會決定,將歐洲議會改為直接普選產生,這一決定在1979年得以實施。1979年歐洲議會還第一次把防務問題列入議程,表達了加強防務合作的願望。1983年,共同體首腦會議宣稱將加強外交政策合作,並決定把與安全政策相關的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也包括在政治合作中,從1985年起,共同體開始醞釀“歐洲防禦計劃”。

    3、西歐一體化發展的意義

    政治方面:以共同體為主體的西歐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歐洲來說,共同體一體化深化了西歐各國式族利益的共同性及相互依賴性、相互滲透性,改變了西歐國家間的國際關係,使它們放棄了敵對關係而選擇了夥伴關係,政治協商取代了武力爭奪,從而維護了歐洲的和平局面,推動了世界和平的發展。

    經濟方面:經濟一體化使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歐共體作為一個整體逐漸成為同美蘇相抗衡的重要一極,有利於世界要民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和推動世界格局的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西歐已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當代世界經濟的影響
    區域經濟集團是建立在自山貿易的基礎之上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導致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特徵。
    1.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消除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等障礙,卜d時也為市場容m:的擴人和市場的深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區域內自山貿易在淘汰成員國的劣質產品的}司時,又鼓勵擴人再生產其優質產品,這就促進了區域內各國生產的分工和生產的專業化,每個國家都集中自己的有限資源生產效益最高的產品。生產規模的擴人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洋低成木,從而增強整體競爭力。
    2.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戰後,經濟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區域性經濟聯合組織迅速增加,共}司的經濟貿易政策紛紛登台。如歐},r旱在20 111_紀60年代後期就率先實現了成員國之間的關稅} } .J },r日標,即在} } .J },r國內部消除關稅壁壘,對外則實行統一的貿易壁壘,到}歡
    統一人市場建成後,基木實現了無國界限制的商品、資金、勞務人員的自山流動。_比美自山貿易區成立後,也確立了將在巧年內取消關稅壁壘和其他限制,實現商品和勞務的自山流通。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是III_界貿易領域競爭的產物,它有力地推動了III_界貿易自山化的進程。
    3.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了經濟個球化的進程。就發展階段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際上是經濟個球化在一定區域內深化和加強的反映。經濟個球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突破國家的界限,要求有關國家在經濟上以某種方式聯合起來,在更人的範圍內有效地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區域經濟集團就是通過簽約的方式結為不}司性質的經濟聯}}}, JI允許各成員國的生產要素在木區域內自山流動,從而提!p成員國的經濟效益。可以說,在某種程少夏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個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從生產、貿易、金副;三個角少夏石,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幾生產要素的國際流通,而日_亦能提!氣資源配置的效能l1-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加快經濟個球化進程

    2024-06-04 05:27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