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總結怎麼寫
旅遊總結怎麼寫
(二)旅遊產業社會綜合效益更加凸顯。2017年,我國人均出遊已達3.7次,旅遊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剛需。旅遊業列“五大幸福產業”之首。每年近50億人次的旅遊市場,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渠道。旅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並帶動大量貧困人口脫貧,很多地方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通過發展旅遊轉化為金山銀山。“5·19”中國旅遊日成為真正的旅遊惠民日,近3年各地推出上萬條旅遊惠民便民舉措,推動旅遊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旅遊產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三大旅遊市場持續健康增長,我國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地位。預計2017年旅遊總收入5.4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2.81萬億元,年均增長15.83%。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為50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69.12%,年均增長11.08%;2017年國內旅遊收入為4.5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01.15%,年均增長15%。2017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39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5%,年均增長1%;其中外國人2017年為2910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7%,年均增長1.4%。2017年出境旅遊市場為1.29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了4580多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9.17%。
(四)旅遊產業體系日臻完善。我國現有住宿和餐飲法人企業4.5萬家左右,其中住宿業1.9萬家(其中星級飯店1.16萬家,包括五星級824家、四星級2425家),旅行社2.79萬個,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A級景區10340個,包括5A級249個、4A級3034個),世界遺產52項,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506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個。休閑度假方面,現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6個,旅遊休閑示範城市10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110個。專題旅遊方面,現有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6個,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10個,在建自駕車房車營地514個,還有一大批健康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科技旅遊、研學旅遊等“旅遊+”融合發展新產品。初步形成觀光旅遊和休閑度假旅遊並重、旅遊傳統業態和新業態齊升的新格局。
(五)旅遊現代治理體系初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頒布實施,國務院建立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出台《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關於加強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訂《旅行社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制定修訂《導遊管理辦法》等3件旅遊規章,廢止《出境旅遊領隊人員管理辦法》等3件旅遊規章和138件旅遊政策性、規範性文件。各地加快建立旅遊現代治理機制,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成立了旅遊發展委員會,福建、北京、江西、廣西、遼寧、山西、陝西、內蒙古、雲南全面實現省(區、市)市兩級旅遊局改為旅遊發展委員會,湖北、山東、海南、甘肅、河北、安徽、黑龍江等基本實現省市兩級局改委。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成立旅遊警察205家、旅遊巡迴法庭280家、工商旅遊分局132家,“1+3+N”旅遊綜合改革效果顯著。
(六)我國旅遊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首屆世界旅遊發展大會、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一帶一路”旅遊部長會議、中日韓旅遊部長會議、中俄蒙旅遊部長會議、中國-中東歐旅遊高級別會議及中俄、中美、中印、中韓、中丹、中瑞、中哈、中澳、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等系列旅遊年活動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第七屆二十國集團(G20)旅遊部長會議在華成功舉辦。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對全球旅遊業貢獻不斷提升。以2016年為例,據測算,中國旅遊相當於全球旅遊經濟的16.6%,對全球國際遊客增長貢獻達10.5%。中國旅遊市場全球矚目,中國旅遊外交亮點頻出,中國正成為影響國際旅遊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7年9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發起成立的第一個全球性、綜合性、非政府、非營利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聯盟(World Tourism Alliance 簡稱WTA)正式成立。李克強總理髮賀信,汪洋副總理與聯盟創始會員合影。在成都出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的137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部長、代表及41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共同見證了世界旅遊聯盟的誕生。世界旅遊聯盟的成立顯示了中國主動作為,致力於改善世界旅遊治理體系的擔當和能力。時任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瑞法依評價,“中國在旅遊業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位置。世界的未來看中國,世界旅遊業的未來也要看中國。”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旅遊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轉變:1.從粗放型旅遊發展向比較集約型旅遊發展轉變。2.從小眾旅遊向大眾旅遊轉變。3.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4.從觀光旅遊向觀光休閑旅遊並重轉變。5.從淺層次旅遊向深層次旅遊轉變。6.從事業方向向產業方向轉變。7.從被動跟從國際規則向積極主動的旅遊國際合作和旅遊外交轉變。8.從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轉變。
我國旅遊業這些歷史性成績和重要轉變,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旅遊業,對旅遊業的產業定位、綜合功能、發展理念、發展遠景、發展宗旨、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發展成果等作出重要指示。我們通過學習整理習總書記1993年至今有關發展旅遊業的系統論述,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習總書記關於旅遊創新發展、旅遊協調發展、旅遊綠色發展、旅遊開放發展和旅遊共享發展的核心理念,構成系統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旅遊工作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旅遊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旅遊業是綜合性產業的戰略定位;明確旅遊業對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進人民幸福的綜合功能;明確旅遊業是新興產業、方興未艾的發展遠景;明確推動旅遊業大發展的戰略要求;明確堅持旅遊為民的宗旨意識;明確堅持從小處着眼、從實處着手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明確堅持走全域旅遊的發展路徑;明確堅持真抓實幹、努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作風;明確堅持綠色、可持續的旅遊發展觀;明確堅持交流互鑒的旅遊開放合作理念。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和在旅遊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習總書記多年來指引我國旅遊業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我們做好旅遊工作、推動旅遊業大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旅遊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我們主要抓了12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着力推進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域旅遊成為治國理政新熱詞。三年來,我們推出一系列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制度供給。“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首次被列為國家重點專項規劃。我們主動協調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聯合出台19個促進旅遊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加快推進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設立41家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取得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推動“放管服”改革,國家旅遊局本級僅保留行政許可事項2個,取消、下放和轉變管理方式的審批項目比例達66.7%。“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台”運行順暢,網上審批123家旅行社。導遊執業改革取得新進展,電子導遊證全面鋪開。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外商獨資旅行社經營出境旅遊業務試點工作。各地積極推進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設立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警察、旅遊巡迴法庭、工商旅遊分局等,大大增強旅遊綜合協調和監管能力。我們以全域旅遊為主線優化供給結構,先後在浙江桐廬、寧夏中衛、陝西西安召開全域旅遊工作現場會,500多個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其中海南、寧夏、山東、貴州、陝西、河北、浙江等7個省區為省級創建單位。各地迸發出發展全域旅遊的源源動力,紛紛將全域旅遊作為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牛鼻子”工程,既為旅遊業轉型升級挖掘了潛力,也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了動能,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注入了活力。全域旅遊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7月,習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要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人民日報盤點“全域旅遊”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100個新名詞之一,中國政府網盤點“全域旅遊”為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12個新詞之一。這不只是輿論的熱點,更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真切感受。
2024-06-04 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