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重定位的实现过程
动态重定位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可以改变程序执行时占用的内存地址。实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加载程序至内存
2、程序被分配一个基本地址
3、程序运行时可能需要动态申请内存
4、若内存不够,动态重定位需要移动程序并重新分配内存
5、修改程序中所有涉及到内存地址的指针和段地址,保证程序能够正常运行
二、动态重定位与静态重定位何时使用
静态重定位是指在程序编译时确定程序执行时的内存地址,而动态重定位则是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地址。
一般来说,如果程序的内存需求量不会改变,或者内存分配是在编译时就完成的,那么静态重定位是个理想的选择。但是如果需要动态申请内存,动态重定位便是必要的。
三、动态重定位定义
动态重定位是计算机内存管理中的一种技术,它允许程序在执行期间重定位并分配内存空间。通过动态重定位,程序可以在内存分配不足或程序需要动态申请新内存时实现内存的自适应分配。
四、动态重定位的实现方式
动态重定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基址重定位技术
基址重定位技术指的是使用基地址(BD) + 相对地址(RA)的方式表示目标地址的方式,其中BD是程序的基地址,RA是指针指向目标地址的相对地址。
在程序运行时,程序会被载入内存并被分配一个基地址。当程序需要访问存储器时,程序通过将BD和RA相加的方式计算得出实际的目标地址。
2、页表重定位技术
页表重定位技术是通过和硬件紧密结合来完成重定位的。它将内存地址分成固定大小的页,每一页都有一个唯一的页标识符。操作系统通过页表来跟踪每一页与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
当程序需要访问某个指针时,操作系统会通过查找页表来确定该指针指向的地址的物理位置,从而完成动态重定位。
五、动态重定位可变分区
动态重定位一般采用可变分区分配方案。可变分区指的是内存空闲部分被分成多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只能分配一个作业。
一般来说,可变分区可分为系统保留区和用户区。系统保留区的大小是一定的,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的主要程序和数据结构。用户区大小是可变的,用于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
六、动态重定位技术依赖于
动态重定位技术一般依赖于以下几个技术:
1、地址解析技术
2、分段和分页技术
3、虚拟存储器技术
4、页表和段表管理技术
七、动态重定位在进行中
动态重定位在进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动态重定位进行中,程序会被中断。这时候需要保存程序的现场信息,并在重定位后恢复程序现场。
2、程序重定位后需要重新计算各个变量的地址,否则可能出现指针失效的情况。
3、程序重定位后需要重新计算程序跳转的地址,否则程序可能无法正常执行。
八、动态重定位包括
动态重定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链接
2、动态库
3、动态内存分配
4、跨平台运行时环境
动态重定位技术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多平台交叉编译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价值。
九、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
动态重定位技术一般应用于操作系统中的作业管理系统中。
作业管理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它是负责作业调度和管理的子系统。动态重定位技术可以帮助作业管理系统更好地分配内存资源,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十、动态重定位分页式
动态重定位技术可以分页式进行。在分页式动态重定位中,内存空间被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页。程序被载入内存后,会被分配到若干个不相邻的页中。
当程序需要进行动态重定位时,它会要求操作系统重新为它分配一页内存,并修改程序中所有指向该内存页的指针和地址。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int* p = (int*)malloc(sizeof(int));
if (p == NULL)
{
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
return 1;
}
printf("Address before relocation: %p\n", p);
free(p);
p = (int*)malloc(sizeof(int));
printf("Address after relocation: %p\n", p);
return 0;
}
原创文章,作者:RFTL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06064.com/n/31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