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证法经典例题及解题
反证法是数学证明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命题时,如果直接证明困难,而假设其不成立,针对性地寻找矛盾,推导出其必然成立的结论,就可以证明原命题成立。下面以一个经典例题为例说明反证法的应用。
例题:
已知甲、乙两人中,必有一人白天说谎,一人晚上说谎。甲说:“我白天说真话。”乙说:“我晚上说假话。”问: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
通过研究甲、乙两人的说法,很难直接得到结论,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甲说谎话,则他晚上说谎,但是根据甲的说法,他白天说真话,产生矛盾。同样假设乙说谎话,则他白天说谎话,但是根据乙的说法,他晚上说假话,也产生矛盾。因此,甲乙两人的说法都存在矛盾,假设不成立,所以甲说的是真话,乙说的是假话。
根据上述例题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即先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通过分析矛盾,推导出其必然成立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二、反证法经典例题高中数学
在高中数学中,反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选取一道高中数学反证法经典例题进行说明。
例题:
已知函数 $f(x)$ 在 $x=0$ 处连续,且 $\lim\limits_{x \to 0} \dfrac{f(x)}{x}=1$,证明 $f(x)$ 在 $x=0$ 处可导。
这道题目要求证明函数 $f(x)$ 在 $x=0$ 处可导,而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 $f(x)$ 在 $x=0$ 处不可导,即存在一个正数 $\epsilon$,对于任意的正数 $\delta$,都存在 $x_1$ 和 $x_2$ 满足 $|x_2-0|<\delta$,$|x_1-0|\epsilon$,其中 $A$ 是某个常数。
根据 $f(x)$ 在 $x=0$ 处连续和 $\lim\limits_{x \to 0} \dfrac{f(x)}{x}=1$ 的定义,可以得到:
$\lim\limits_{x \to 0} f(x)=0$。
因此,我们可以取 $\delta=\varepsilon$,则存在 $x_0$ 满足 $|x_0-0|<\delta$,且 $|f(x_0)|<\dfrac{\epsilon}{2}$。由于 $\lim\limits_{x \to 0} \dfrac{f(x)}{x}=1$,所以对于上面的 $\delta=\varepsilon$,存在 $x_3$ 满足 $|x_3-0|<\delta$,且 $1-\dfrac{\epsilon}{2}<\dfrac{f(x_3)}{x_3}<1+\dfrac{\epsilon}{2}$。
将 $x_1=x_0$,$x_2=x_3$,$A=1$ 代入可得:
$\left|\dfrac{f(x_3)-f(x_0)}{x_3-x_0}-1\right|>\varepsilon$。
而根据 $|f(x_0)|<\dfrac{\epsilon}{2}$ 和 $1-\dfrac{\epsilon}{2}<\dfrac{f(x_3)}{x_3}<1+\dfrac{\epsilon}{2}$,可以推导出:
$\left|\dfrac{f(x_3)-f(x_0)}{x_3-x_0}-1\right|<\varepsilon$。
由于前后两式明显矛盾,假设不成立,因此 $f(x)$ 在 $x=0$ 处可导。
三、反证法经典例题讲解
在讲解反证法经典例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精选一些经典性较强、代表性较好的反证法例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反证法的相关知识点和技巧。
例题:
已知 $a,b,c>0$ 且 $\dfrac{a}{b}+\dfrac{b}{c}+\dfrac{c}{a}<4$,证明 $a^2+b^2+c^2<4abc$。
考虑采用反证法。假设 $a^2+b^2+c^2 \geqslant 4abc$,则
$\dfrac{a^2}{bc}+\dfrac{b^2}{ca}+\dfrac{c^2}{ab} \geqslant 4$。
根据 $\dfrac{a}{b}+\dfrac{b}{c}+\dfrac{c}{a}<4$,可以得到:
$\dfrac{a^2}{bc}+\dfrac{b^2}{ca}+\dfrac{c^2}{ab} \geqslant \dfrac{a}{b}+\dfrac{b}{c}+\dfrac{c}{a}>3$。
由于之前得到的不等式和这个不等式矛盾,因此要假设的条件不成立,即 $a^2+b^2+c^2<4abc$。
四、反证法经典例题至多至少
在反证法经典例题中,有一些涉及“至多”“至少”的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反证法进行求解。下面给出一个例题。
例题:
一个球队有 $n$ 个人,他们依次编号为 $1,2,\cdots,n$。现在要求任选一些人,构成一个小队。如果我们选择的人中编号最大的是 $m$,则称这个小队是“以 $m$ 结尾的小队”。请问,选择多少个人,才能确保至少有一个“以 $m$ 结尾的小队”?
假设至少选择 $k$ 个人才能确保存在一个“以 $m$ 结尾的小队”。根据题意,第 $k$ 个人要么在小队中,要么不在小队中。不妨设第 $k$ 个人在小队中,则小队中剩下 $k-1$ 个人,必须至少选择 $n-k+1$ 个人才能确保存在一个人的编号大于 $m$。由于这 $n-k+1$ 个人中没有 $m$,因此此时必然存在一个编号小于 $m$ 的人,与“以 $m$ 结尾的小队”形成矛盾。同理,如果第 $k$ 个人不在小队中,那么必须选择 $n-k+1$ 个人才能保证存在一个人的编号大于 $m$,此时必然存在一个编号小于 $m$ 的人,同样与“以 $m$ 结尾的小队”形成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至多选择 $n-1$ 个人就能确保存在一个“以 $m$ 结尾的小队”。
五、反证法经典例题八年级
在初中数学中,反证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下面给出一个反证法在八年级数学中的例题。
例题:
一个自然数的个位数是 $5$,去掉个位数后缩小$3$倍得到另一个自然数。证明:这两个自然数的差始终是 $45$ 的倍数。
考虑采用反证法。假设该自然数为 $5a$。去掉个位数,缩小 $3$ 倍后得到 $a$。
因为 $a$ 与 $5a$ 的个位数相同,可以推导出:
$a=10b+5$,其中 $b$ 是一个整数。
对 $5a$ 和 $3a$ 分别乘以 $10$ 后相减,可以得到:
$50b$。
由此可知,$5a$ 与 $3a$ 的差始终是 $45$ 的倍数。
六、反证法经典例题语文
除了在数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外,反证法在语文中也有很多应用。下面给出一个语文中常见的反证法例题。
例题:
王勃是唐朝文学家,也是第一个进入翰林院的文学家。如果一定有前赵皇帝,那么翰林院登第的第一位文学家就不会是王勃。
这道题目要求否定前提并给出结论,采用反证法最合适。假设第一位进入翰林院的文学家不是王勃,则必然有前赵皇帝。由于前赵时期没有翰林院一说,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结论是:不存在前赵皇帝。
七、反证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下面给出一个反证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题:
已知 $x,y$ 为质数,且 $\dfrac{x}{y}+\dfrac{y}{x}$ 是整数,证明 $x=y$。
假设 $x \neq y$,不妨设 $x>y$。根据质数和整除的定义,可以得到:
$\dfrac{x}{y}+\dfrac{y}{x}=\dfrac{x^2+y^2}{xy}$。
因为 $\dfrac{x}{y}+\dfrac{y}{x}$ 是整数,所以 $\dfrac{x^2+y^2}{xy}$ 也是整数,即 $xy$ 是 $x^2+y^2$ 的约数,但是 $x^2+y^2$ 的质因数必须是 $4k+1$ 的形式,因此 $xy$ 必须是 $4k+1$ 的形式,而 $x,y$ 都是奇数,所以 $xy$ 是 $4k+1$ 的形式。但是$x^2+y^2$ 的质因数必须是 $4k+1$ 的形式,而 $x,y$ 都是奇数,所以 $x^2+y
原创文章,作者:小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06064.com/n/308762.html